試閱 1 / 3

為什麼你的病總是看不好?──這樣和醫生溝通,發現小毛病裡的大問題

◎有好的雙向溝通,才有好的醫療!

每隔一段時間,就會爆出一、兩則醫療糾紛的相關新聞,每每看到總令人不禁唏噓:醫病雙方一定要演變成對立的關係嗎?多注意一點細節,結果應該會截然不同吧!

大部分的醫療糾紛,都源自醫病間的溝通不良,而非其中一方的故意。醫生和病人在專業知識上,的確存在著不對等的落差,透過細心地說明、技巧地溝通、理性地反映,都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、衝突,也不致演變成遺憾收場了。

當病人越了解自己的身體與疾病本身,醫生也會講得比較仔細;對醫生的問診回答越明確,越能幫助醫生準確地判斷;最後,當醫生解釋的治療策略你聽得懂,也願意跟著去做,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醫療過程。不願意了解又不發問的病人,說實在的,醫生該怎麼向你說明才好呢?

※主動參與問診,有助醫病溝通

問診,已經不是停留在「醫生問、病人答」或是「病人問、醫生都不答或是簡單答」的單向溝通了。真正的醫病溝通是「病人講,醫生有在聽;醫生講,病人聽得懂」。求醫過程中有任何疑問,病人都可以主動提出,醫生可能不知道病人在意、關心的點。在病人數較多的門診,就醫前充實與疾病相關的醫療知識,在紙上記錄好準備發問的內容;就醫時對醫師的說明感到不理解時,就直接發問,不必感到不好意思。

從一般問診的流程來一一拆解:

⑴一開始醫生會問:「今天哪裡不舒服?」再由病人主述症狀,醫生聆聽。所以,一進診間,先把你認為嚴重的病情先講在前面讓醫生了解。舉個例子:

病人說:「醫生,我覺得噁心、想嘔吐,頭暈頭痛……然後也有拉肚子。」

我問:「拉了幾次?」

「十次!」

我反問病人:「在你說的這些徵兆當中,你覺得拉肚子算是嚴重的嗎?」

「當然嚴重,我拉了十幾次耶!」

「那你為什麼最後才講?」

「我想說把最重要的放後面吶!」

像這樣的狀況,這位病人如果遇到一位很忙的醫生,沒時間多問病情,可能話才講到一半,醫生的藥單就已經開出來了。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事、最嚴重的狀況先講,拉肚子拉了十幾次或拉了三天、中間有無服藥、吃了哪些藥,然後再講噁心、頭暈等等症狀。

⑵第二步的醫師問診,用來補充詢問病人忘了說的內容、病人接著回答。病人一定要清楚描述自己不舒服的情況有多久,具體說明是怎樣的疼痛與不舒服。

⑶第三步才是喉嚨、鼻子、耳朵或肺部等等器官理學檢查,以及測量體溫的數據檢查;有需要時,才會安排照X光、抽血等等儀器檢查。流程中可以提出問題與要求,因為鼻涕倒流去看耳鼻喉科,醫生看了喉嚨卻沒用耳鏡看耳朵,又擔心有中耳炎的風險時,可以問:「醫生,耳朵悶悶的、痛痛的,是否要看一下耳膜?」醫師便能明白你的需求,進行耳鏡檢查。

⑷最後,進入開藥、處置的階段。整個醫療過程絕不是等著醫生開藥就結束。舉例,醫生將你乾咳一個星期的症狀診斷為「過敏」,代表往後的治療都會配合預防過敏來作處理。病人應接著問:「請問大約需要治療多久?」「吃了醫生開的藥物後多久會得到改善?」「是否需要回診?什麼情況下不用回診?」才能在離開診間後,了解並掌握自己的病勢,這樣才算是完整的醫療過程。

碰到不想聽你說話、不對你作出回應的醫生時該怎麼辦?既然雙方無法有效溝通,那下次就別再麻煩他了!

※病情紀錄,請採編年體或紀傳體

在描述病情時,病人講話速度也不宜太快,讓醫師有時間書寫病歷呀!不要像有些可愛的病人,特別是一些有多種慢性病的長輩們,總想把過去十多年來大大小小的疑難雜症,從頭到尾全部報告一次。最好的方式,是事先做一個表單,用編年體或紀傳體寫都可以。

「啊!醫生你很好笑欸,當作在寫史書喔?」沒錯!病情紀錄就是記載疾病在自己身上的歷史。

「編年體」是此時間順序作為紀錄,例如:

上個星期一開始打噴嚏、流鼻水,星期四之後腹瀉拉了兩天,星期六早上發燒,下午掛內兒科門診,吃了兩天的藥、感覺……

這是以時間為主軸來敘述病情。

「紀傳體」則是以較嚴重和不舒服的事件為主軸記錄而成,譬如:一開始肚子痛又發燒,去看了內兒科,後來合併有拉肚子現象,跑去掛了腸胃科……

※網路查病適可而止,但請不要自己當醫生

對自己的症狀、疾病感到不解而上網查資料多了解的作法很好,蒐集了資料後,請務必向醫生詢問、討論,千萬不要自己下診斷、決定後續治療流程。

在看診時間不夠充足的情形下,病人描述病情、發問的時間過長,相對地也會壓縮到醫生說明病情的時間。看診時間夠的話,病人事先蒐集各方資訊、有條理地發問,這樣醫病之間一來一往的互動其實是一件好事。醫生花時間去了解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到達何種程度,而病人是否又有偏差的觀念。例如:

病人:「上個星期到醫院做健康檢查,血壓高的是一百五、低的是九十五,我是不是得了高血壓?」

我:「那你回家後有再量過嗎?」

「沒有吶,但我剛剛來你們診所這裡有量,一樣還是高耶!王醫師,聽說高血壓治不好,這種病難道後半輩子就要這樣跟著我嗎?一定要吃藥嗎?藥是不是會造成陽萎?」

「你現在只是血壓偏高,是一個現象,但不見得就是高血壓喔!真正的高血壓疾病必須經過醫師的診斷,而且就算得到了也不是什麼不治之症……」

由病人主動告知、提出疑問,醫生就可以掌握病人對自己病情的認知和態度、了解病人心中想什麼,才可以在當下作適當的補充與修正,讓病患了解怎麼做對自己更好,對往後的醫療才能更配合,這樣病情才能控制得當。

◎胸悶、胸痛,是心臟病?

某天上午,診間匆匆走進一位年近四十歲的上班族小姐,滿臉憂心忡忡,一手還捂著胸口。「怎麼啦?」這位病人從來沒見過,是初診。朱小姐表示剛搬到附近,幾天來一直感覺胸悶不適,昨天上班途中還發生胸痛,所以就近就醫。

「醫師,我是不是得了心臟病?有沒有可能是肺腺癌?」

「什麼時候開始感到不舒服?」

「嗯,好像有好幾天了吧,欸,也許超過一個禮拜了……」

經過問診、理學檢查及測量脈搏和血壓後,研判沒有太大問題,但朱小姐顯然還是不放心,於是安排了檢查。

「報告顯示沒有特別重大異常狀況,目前不必過於擔心肺部或心臟有問題。」

這下子,朱小姐面露慍色、提高分貝地問我:「醫師,你說這既不是嚴重心臟病,肺部也很正常,那我這麼不舒服,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」


※醫師診斷前會做的事

胸悶、胸痛是一種特殊也常見的狀況,大家都會擔心是不是跟心臟、肺臟或是心血管疾病相關。簡單說,就是會不會得了心臟病或是肺部重大疾病,尤其是心肌梗塞?或是肺癌?

胸悶、胸痛這種病徵(注意!只是病徵,並非疾病),醫生會先從性別、年齡以及過去有重大或具危險性的疾病,採用「排除法」來告訴病人「目前沒有立即、重大,或是致命性疾病的可能」。也就是說,第一步要能判斷出病患是否有立即的生命危險。

初診病人表示胸悶、胸痛時,必須經過初步問診和理學檢查:

⑴病患有無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等慢性病史?是否規則服用藥物?

⑵病患有無開刀、重大手術的病史?

⑶脈搏跳動是否順暢,心臟聽診是否有明顯的心雜音?

⑷呼吸是否順暢,肺部聽診是否有異狀?

⑸一、兩年內是否做過健康檢查?等級如何、結果如何?

⑹病人的家屬是否有心肌梗塞、腦中風或肺癌、乳癌的家族史?

⑺是否就診過、服過藥物?效果如何?

假如病人沒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病史,脈搏呼吸還算平順,健檢也沒有紅字,就會安排胸部X光、靜止心電圖檢查,以排除「立即危險性」與「現在有重大疾病」的狀況。心電圖沒有異狀,X光片也沒有看到○.五公分以上不明陰影,或是氣胸的情況下,會告知病人不用太擔心,問題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嚴重。此時的胸悶、胸痛與心臟病之間的關聯,可能連百分之五都不到。

※胸部悶痛原因多樣化

病人最恐慌的肺部、心臟的重大疾病先排除掉之後,病人會要求醫師給他一個答案:「那我到底有什麼病?」

胸悶、胸痛僅是一種症狀,可能的病因有很多種,在「不同的階段和情況」,告訴病人最有可能的疾病。

有位五十多歲的女性因胸悶、胸痛看診,經過問診以及理學檢查確定沒有大問題後;第二次看診時反映胸痛同時出現咳血現象。想起以前當實習醫師時曾碰過的特殊狀況,便問:「跟月經有沒有相關?」病人表示症狀大概都在生理期左右發生。安排胸部X光檢查後,發現有輕度「氣胸」狀況,於是填寫轉診單,並且請病人記得提醒主治醫師,她的「胸悶、胸痛」跟月經週期有關。

close
貨到通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