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表現、預防傷害、減緩疼痛,運動肌內效貼紮
Chapter1 常見運動項目的動作分析
本章節將簡單介紹常見的運動單項動作,並根據學理數據一一分析這些運動項目常出現的肌肉骨骼傷害,後續Chapter2將說明各種傷害的檢測評估與處理方式,最後Chapter3則根據傷害種類提出實用的肌內效貼紮法。
勞動、運動,久坐不動都可能受傷
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,除了各種推陳出新的養生飲食法之外,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街頭的健身房更成了最佳例證,不只學生、上班族,甚至家庭主婦都願意花錢、花時間做運動。一般來說,大家常做的運動不外乎騎自行車、路跑、打籃球、打羽球、游泳和徒手重訓等,不但設備和場地容易取得,也不限定多人或單人參與,動作技巧在中度以上,在在都是這類運動受歡迎的主因。不過,儘管技巧難度不高,但難免會意外受傷,比方打籃球容易產生碰撞、徒手重訓在缺乏專業指導下容易受傷、游泳和羽球會引發肩膀發炎、路跑導致膝蓋和腿部損傷、騎乘自行車也有手腕傷害問題,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關心和重視的,以避免想要運動健身,反而讓身體受傷了。
下面就針對常見的運動單項來進行說明:
阻力訓練
相信各位對「重訓」這個詞並不陌生,甚至身邊就有不少人從事這項健身運動。從歷史來看,中國古代就有紀錄透過比力氣大小的方式挑選士兵,而古希臘人更是把搬動石頭列入奧運項目。但是,大家真的了解重訓嗎?重訓又稱負重訓練(weight training),是透過各種不同負載重量的方式所進行的阻力性訓練,目的是為了提升神經肌肉控制、肌肉力量、增加肌纖維體積,並獲得改善體態的好處。
阻力訓練的好處
生理機制
改善心血管效能
增加內分泌荷爾蒙作用和膽固醇適應性
提升骨質密度
提高新陳代謝效能
體態改變
增加軟組織張力
增加肌纖維體積
減少體脂肪
動作表現
改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
增加肌耐力
增加肌力
增加爆發力
這種以阻力作為訓練方式的運動,又分成三種類型,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各類型的差別和益處,也教教大家怎樣做訓練才不會受傷。
1.徒手阻力訓練
主要的負重來自身體的重量,因此在阻力的調整上沒辦法做到量化的選擇,除了上述缺點外,其好處就是花費最少,可隨時隨地進行,是最方便的阻力訓練方式。常見的動作方式有:徒手深蹲、棒式、伏地挺身等。
2.器械阻力訓練
透過機械的設計,可將阻力從輕到重予以量化,還可增強特定肌群的力量,是常見的重訓入門訓練。缺點就是必須前往有相關設備的地點或健身房進行訓練。
3.自由重量阻力訓練
主要是透過啞鈴、壺鈴、槓鈴等方式做特定肌群和整體動作系統的訓練,因為是不固定的自由重量,建議選擇有經驗的教練來帶領進行,以確保安全性。
重量訓練常見的傷害
一個好的阻力訓練計畫,會讓人體的動作和生理系統之間產生穩定且適應的動態平衡。根據2010年《美國運動醫學期刊》刊登的研究顯示,重訓帶來的傷害分成急性與慢性傷害兩種:
急性傷害
以扭傷或拉傷占整體比例的46%(以肌肉與韌帶傷害為主),最容易造成傷害的機轉則是放槓錯誤。即使是徒手阻力訓練,仍有九成的機率會出現和使用重量作為主要訓練模式的相同傷害。同時,依據健力選手的統計數據,肩膀是較常受傷的部位,而舉重選手則是手肘和膝蓋傷害偏多。這兩種運動項目常見的共同受傷部位是腰部,最容易發生肌肉扭傷問題。根據2008年的夏季奧運發現,超量的訓練計畫和比賽中的重量過度負荷,是除了動作錯誤之外容易造成傷害的原因。
慢性傷害
與過度使用密切相關,占了整體慢性傷害的30%,同時也與訓練重量增加和調重過快有關。其中,肌腱炎就占了12~25%,且明顯影響運動員的訓練計畫。就跟急性傷害一樣,肩膀和膝蓋也是容易困擾的部位。
路跑常見傷害和避免對策
路跑已經成為現代人休閒運動的一部分,有研究指出,慢跑能有效下降30%的心血管疾病風險,同時能改善高血壓、不正常血脂等問題。雖然它在許多方面都有益健康,但是也可能導致肌肉骨骼系統過度使用並造成傷害。以美國的情況來說,在三千萬路跑跑者中就有37~56%的人受傷,而在每一千小時跑步中大約出現2.5~5.5次的運動傷害,受傷男性約51%,女性則是49%。儘管跑步比其他運動的傷害發生頻率少約2~2.5倍,但根據統計資料顯示,光是這類運動傷害就要花費數百萬美元的醫療費用。因此,透過預防教育不僅是保護跑者自己,還能降低醫療費用支出、減少消耗醫療資源。
路跑的生物機制
在說明路跑之前,得先介紹一下走路及跑步的活動機制。
˙走路
一般行走時的步態可分為站立期及擺盪期,分別占60%(站立期)及40% (擺盪期)。而站立期又可細分成三個部分:接觸期、站立中期、推進期;擺盪期也可細分成三個部分:加速期、擺盪中期、減速期。行走時的步態會出現兩隻腳同時作支撐的時期,這就稱為雙下肢支撐期,這是身體在走路時做重心轉移必要的過程。
˙跑步
跑步的步態與行走十分不同。跑步時的步態一樣可分為站立期及擺盪期,但站立期比例會下降、擺盪期則增加,並且不會出現兩隻腳同時支撐地面的情況,反而會增加雙腳同時離開地面的時間。如果跑步的步態或姿勢有問題,就會造成傷害或疼痛。
跑步受傷的主因
一般來說,發生跑步傷害主要有五個關鍵:足部著地方式、膝蓋屈曲角度、髖關節伸展角度、軀幹傾斜角度和足跟外翻。
1.足部著地方式
足部著地方式可分為前足著地、中足著地及後足著地三種。目前尚未證實哪一種最容易受傷,但有研究指出,以後足著地會增加膝蓋內的壓力,若過度使用後足著地可能提高傷害風險,例如跑者膝或膝關節壓力損傷等。相對的,前足著地會增加腳和腳踝之間的壓力,造成如阿基里斯腱的問題。在訓練時,當從後足轉換到中足的過程或訓練前足著地法時,要小心保護腳及踝關節,千萬不要過度訓練,因為長時間訓練容易增加這些部位的壓力。加強足部訓練提升穩定性,協助跑者以安全方式完成訓練,或可避免這類問題。
2.膝蓋屈曲角度
膝蓋屈曲角度在路跑站立期支撐身體重量時影響很大,目前尚未有研究明確制定出最有利跑者的彎曲角度,但有報告指出站立期支撐身體重量時,膝關節彎曲約40~45度減震效果最好。如果膝關節屈曲明顯小於45度,則會降低減震效果,將導致髕腱炎和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、鵝掌肌群疼痛等問題。
3.髖關節伸展角度
髖關節伸展角度在站立末期時也很重要。從多數跑者的動作中可觀察到站立末期出現較少的髖關節伸展角度,一般認為是缺乏髖部伸展,可能與髂肌及腰大肌的柔軟度降低有關。而髖關節伸展角度下降,可能導致跑步後損傷,包括髖關節屈肌或股四頭肌的拉傷等。
4.軀幹傾斜角度
不少跑步專家認為軀幹傾斜角度是糾正跑步姿勢的關鍵因素。近期的研究指出,軀幹前傾角度小幅度增加(約7度),可使髕骨股骨關節的壓力明顯下降,又不會增加踝關節的負擔7,由此可知這個策略對跑者來說非常重要。整體而言,在軀幹前傾角度減少(即更直立的姿勢)下跑步,與膝關節負荷增加有直接關係。軀幹前傾方式並非純粹使用踝關節來達成,而是使用髖關節的屈曲、骨盆前傾及其他關節小幅度的運動調配組合而成。
5.足跟外翻
足跟外翻(扁平足)是受到跑步族群關注的問題之一,過去的研究探討的不只是足跟外翻的角度,還有足部外翻的速度,因為足跟外翻速度可能在特定的跑步傷害中有重要影響。
有研究發現,過度的足跟外翻與跑步損傷有相關性,例如脛骨應力性骨折、髕骨股骨關節疼痛症候群和阿基里斯腱病變等,也因此路跑姿勢的調整需接受專業的指導、訓練及建議才有好的效果。
Chapter2 傷害評估與處理
Chapter1介紹了幾個大家最常利用於健身或休閒養生的運動項目,同時根據動作特性一一分析了可能發生的運動傷害和預防對策,本章則是要教大家如何評估傷害部位和程度,並且提供處理的建議。
測一下,就知道你傷到什麼
手痠、腳痛、腰背不舒服,但是又說不清楚原因?也無法形容痠痛的程度?試著貼藥布、擦痠痛藥膏,也去做全身按摩,但還是一樣很不舒服?
明確辨別問題是復元的關鍵,利用選擇性組織張力測試(簡稱STTT)可以知道四肢肌骨哪裡有問題,例如網球肘(外上髁損傷)、游泳肩(肩帶不穩、肩夾擠症候群)、腕隧道症候群、足底筋膜炎、跑者膝(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)、扁平足(足跟外翻、阿基里斯腱病變)都可以透過STTT評估問題根源,再配合進行特定性檢查確認後,選定處理方式。
如何評估四肢受傷組織和程度?
在正式介紹病症之前,將先說明上下肢STTT測試方式,待進入病症的介紹後,您可以根據該病症所提示的評估方法,選擇該部位的STTT測試,並進行輔助的特定性檢查。
選擇性組織張力測試
選擇性組織張力測試是常被用來區分四肢受傷組織的一種測試法,內容包括主動動作測試、被動動作測試、被動終端感覺測試、阻力等長動作測試等四項,並根據四種測試的疼痛情形,簡單區分出是屬於收縮性組織受傷(包含肌肉與肌腱),或是非收縮性組織受傷(包含關節囊、韌帶、滑液囊、軟骨等)。
1.主動動作測試
請被測者自主做動作,每個動作可重複數次,觀察症狀是否增加或減少,會產生疼痛的動作要放在最後面測試,以避免疼痛的感覺殘留而影響其他測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