試閱 1 / 2

學習就是要有計畫!:美國SAT榜首的考試、記憶、動機訓練法

儲備EQ:十二歲前,一定要啟動的五大自主學習關鍵

◆給父母的話:動態的學習方式,可以全方位激發孩子的各種能力,提升EQ,從而成為自動自發、努力向上學習的關鍵。◆

會念書,其實與IQ高不高是兩回事。IQ是指頭腦的效率,類似電腦的中央處理器(CPU),是處理資料的速度和效能。念書增加的是知識,知識就像我們電腦裡的硬碟,認真念書、吸收知識,是擴增大腦硬碟空間的一種方法。如果硬碟很大,但中央處理器很小,運作得很慢,資料抓個老半天抓不出來,書念得再多也是徒勞。

老實說,學校裡上的課,通常一兩年之後就忘光了。學習的重點,不在於課堂上教的知識,那些東西查就有了;重點是,我們要怎麼去認知這些知識?怎麼建立觀點?怎麼分析?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的將之內化成自己的東西?IQ,就是達成這些目的的效率。

EQ帶領IQ

EQ則是處理自己的情緒、面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,並了解自己的能力,而且一定要在十二歲之前養成,不然到了中學,缺乏抗壓性的孩子可能就會因為承受不了各種挫折而崩潰、自暴自棄。孩子很難自己學會調節壓力,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學校裡的人際關係,處理這些需要歷練和智慧,這種智慧就是EQ,此時,大人就必須擔任引導的角色。

一個人的個性、習慣、行為模式,都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。學習的習慣與態度,在小學六年級之後就很難改變,而且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尋求的是同儕的認同與獨立感,漸漸會不太願意聽從父母的指導。因此,父母必須把握住這短短的十二年,在這個時限之前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基礎。一但養成好的習性,孩子就會往正面的方向發展,父母只需要適時的提點,即使之後面臨狂飆、反叛的青春期,父母也不用太擔心孩子會走偏。

父母在這個階段,必須致力於培養孩子的五種能力:創造力、意志力、自信心、領導力和自我管理。這五種能力就是孩子的「自主學習關鍵」,有的是與生俱來,只需要引導擴大;有的則需要父母特別培養、訓練。

動態學習讓孩子接觸真實世界

父母和孩子一起進行的活動,必須是「動態性」的。動態性的學習就是要有互動,讓孩子能夠全方位運用大腦和身體,透過「身體力行」去參與的學習方式。

.與其看Discovery,不如走出戶外看世界

動態的相反就是靜態,太靜態的活動如看電視、看漫畫、打電動玩具、上網,都無法刺激腦部健全發育。讓電視擔任保姆的角色更是要不得的作法,我建議家裡最好不要裝電視。有人會說:「國家地理頻道、Discovery這類知識性的節目都不錯呀!」但與其讓孩子看Discovery,不如帶他們去天文館、博物館,讓孩子直接接觸那個世界,效果會比電視節目好太多了。學習不只是被動接受訊息而已,台灣的學校教育以靜態為主,就是老師在台上把內容講過一遍,學生在台下聽過,最多回家複習,這樣單向輸入的資訊並不會成為生活經驗的一部分,因此考完試沒多久就全部忘記也是理所當然。

大腦必須學會如何組織、理解這些知識,並實際派上「用」場。例如辯論和演講等方式,不同的領域會有不同的應用面,沒有真正被用到的知識,就不會被大腦牢牢儲存。美國的教育很重視創意啟發,強調「從做中學」,孩子不是坐在那兒等著被灌輸知識,必須在各種挑戰中不斷腦力激盪,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法,並將之化為實際的成果,這就是動態的學習。

.參加社團活動及營隊

我小時候,母親會讓我們參加很多活動,比方童子軍、學小提琴、話劇演出、玩科學玩具等。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時候,母親讓我去參加了科學營,當時有一個「高空落蛋」的實驗,從二樓丟一顆蛋下去,要怎麼做蛋才不會破?一組兩三個人討論並實驗,把蛋包起來減低撞擊力?還是繫上降落傘?看看哪個方式行得通。對我來說,那種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有趣,我很喜歡這種研究、探索、實驗和證明的過程。這類活動幫助我增加新的興趣和能力,也奠定了我後來做醫學研究、寫軟體的內在動機。

多讓孩子參加營隊,可以全面刺激思考力,培養孩子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如果沒辦法送孩子參加營隊,父母也可以自己擔任活動的主辦人,設計一些互動性的實驗遊戲,和孩子一起進行。比方飛機遊戲,如何做出可以飛得高又飛得遠的小飛機?千萬不要主動告訴孩子該怎麼做。或許父母會辛苦一點,但是自己要先進行創意思考,才能創造出讓孩子主動思考的環境。

.多玩科學遊戲

此外,母親買給我的科學玩具也是需要我自己動手做的,我必須自己組裝出一個機器人,而不是直接得到一個現成的機器人。我還記得那些組件裡還有電源、線路,所以做出來的機器人是會動的。這種玩具可以讓孩子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,去推敲、歸納、理解,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,完成目標。

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科學教具是望遠鏡。小學六年級時,母親給了我一支望遠鏡,從此我就可以自己一面查資料,一面印證我的觀察結果,這樣比呆坐在電視機前看Discovery的天文奇景要直接太多了。這個過程讓我對持續探索天文相關的知識產生動能和熱情,也因此讀了很多科幻小說,奠定了良好的英文基礎。

除了從實驗、觀察等實作的方式進行動態學習,多角度的思考也是另外一條很重要的路徑,這在華人的教育中也相當缺乏。

.以互動取代聽講的上課方式

記得我在念大學時,有位教授開設了一門非常受歡迎的「道德課」。在布朗大學,這門「道德課」是所有醫學院學生的必修課,因為醫生必須要有道德律。教授的教學方式很特別,是用問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,除了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,也引導學生練習不斷轉換不同的立場來思考,透過很多矛盾的問題刺激學生互相辯論。

舉例來說,教授會問你:「有位父親為了救女兒的命,去銀行搶了十萬元,被判刑入獄二十年。你覺得這位父親做錯了嗎?為什麼?」此時會有兩種聲音,一種是認為這位父親情有可原,應當輕判;一種是認為這位父親犯了強盜罪,理當服刑。接著老師會以相同的情節、不同的立場切入,繼續問學生的想法。法律是絕對的嗎?還是人命更重要?藉由不斷轉換視角辯證是與非、對與錯,讓學生學會理解每件事情不能單從一個角度理所當然的去判斷,甚至陷入先入為主的成見中。這不只是一種動態的教學法,也是一種以多角度讓學生學習動腦、思考的方式,可以增加學生的創造力。

我高中的歷史老師也是這樣上課,這種教學法讓班上同學非常積極的投入這門課。比方一七七六年,美國為什麼要獨立?學生們會主動在上課前蒐集、研讀各種資料,一方面能在眾人面前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,另一方面,如果被老師點到卻答不出來,就很丟臉,大家就會自動自發的努力準備,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表達,這就是我所謂的「動態」學習。

這些動態的學習方式,可以全方位激發孩子的各種能力,提升孩子的EQ,進而成為孩子自動自發、努力向上的自主學習關鍵。以下提供促使孩子自主學習的五大關鍵。

關鍵一:創造力

好奇是產生興趣與求知欲的原動力。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,孩子本來就對世界充滿好奇,看到每樣東西都會想摸摸看、試試看,想知道:「這看起來好像很有趣,究竟是什麼?好玩嗎?」一如孩子無限的潛能,孩子眼中的世界也是無限寬廣的。只要父母多加引導,讓孩子參與各種活動、接觸各式各樣新鮮的事物,自然就會勾起好奇心。

.為什麼好奇寶寶後來對什麼都漠不關心?

唯有對萬事萬物保持高度好奇,不加設限,孩子才會自發性的廣泛探索,進而願意花力氣更進一步的鑽研某些領域。

缺乏好奇心,孩子就會變得被動、對眼前的事物漠不關心。

為什麼原本是好奇寶寶的孩子,後來會變成對什麼都沒興趣、沒想法?因為大人一開始就告訴他們標準答案:世界是什麼樣子、人生是什麼樣子,照著大人的指令做,不能有自己的主張,不能有第二個答案,不要問「為什麼」,於是,孩子就失去了好奇心,反正不論他做什麼,只要跟大人認定的不一樣,就會被否定。於是,孩子就會放棄探索、放棄思考,這樣的孩子就不可能擁有創造力,而陷入被動、懶惰的狀態。

.你的想像,決定你的世界

對事物好奇,才會產生想像。

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一體兩面,要先能想像一個東西,才有辦法創造出來。有句老話:「你的想法,決定了你的世界。」一個人的想像有多大,他的世界就有多大。

和孩子相處時,可以多聊一些關於「想像」的話題。美國的學校教育很重視孩子們的想像力,常常出上述這類題目,讓學生自由發揮,去思考某種事物未來會有什麼變化、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,讓孩子把心中的想像寫成故事。至於小學一、二年級的學生能運用的文字不多,則被鼓勵用畫筆畫出他們所想像的世界。

無論是寫出來或畫出來,都是很好的引導。給孩子這些題目時,千萬不要設限,要讓孩子有充分的空間去想「我的世界」會變成什麼樣子、「我認為」世界是什麼樣子,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張,而不是反映大人灌輸的想法。新的創造就是在這種過程中激發出來的,沒有想像,就不會有創造。

我覺得很可惜的是,亞洲的孩子天資都很聰穎,但由於缺乏創造力,國家的產業就只能走代工路線。說穿了,代工就只是不斷壓縮獲利空間去競爭訂單,競爭到最後,獲利空間一定會近乎於零。為什麼華人不能創造新的產業、新的科技,變成像矽谷那樣的地方呢?在矽谷,每個年輕人,不論是高中生、大學生,心裡想的,都是要像Facebook的創辦人佐克柏或Google的創辦人一樣,創建影響人類文明的企業。他們對未來的想像充滿企圖心,而且用積極的行動力勇於實踐夢想。

這些創新事業會帶給國家經濟很大的動能,如果一個國家一直缺乏創新的能力,在國際競爭中只會被遠遠拋在後面。二○○九年金融海嘯之後,美國的整體經濟又往上躍升了一大步,這一步就來自於創新事業。創新事業需要創新人才,人才的培育則必須從小做起。

父母培養的不只是孩子的創造力,也是國家未來的競爭力。

.別小看奇幻文學天馬行空的力量

我們不太會對「不存在的事物」進行想像,作文的訓練都在背古聖先賢的名言佳句,孔子怎麼說、成語怎麼用,可比「我」重要太多了。這個文化特色也反映在文學作品上,華文世界很缺乏奇幻、科幻的作品,但是在歐美,奇幻與科幻是大眾文學的主流,像是《哈利波特》《魔戒》《基地》等等。很多轟動全球、獲得龐大收益的電影,就來自這些幻想故事。故事的力量是很驚人的,可以讓孩子們盡量多讀一些翻譯的奇幻、科幻小說,從中觀摩別人怎麼把「天馬行空」組織成一個極具邏輯和說服力的世界,然後練習寫出、畫出屬於孩子自己的想像故事。

除此之外,我們每天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事,也可以藉此多問問孩子:「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做?」比方看到有人在漆房子,就可以問孩子:「你覺得需要多少桶油漆才能漆完這棟房子?」「為什麼你覺得需要這個數量?」「有其他方式可以達到相同的目標嗎?」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也沒有是非對錯,只是刺激他去動腦,如果他真的想不到,可以再引導他從建築物的面積來思考。

孩子的創造潛力無邊無際,他們面對問題所想出來的解決方案,往往出乎我們這些大人的意料之外。這個特質非常重要,必須從小開發,而且一定要延續下去。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人,才有可能破除陳規,開拓新局,並推動世界進步。

.從解謎遊戲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

也可以提供一些解謎書籍或玩具給孩子,我小時候對這些也很感興趣。比方有一間密室,密室中有十個人,房間中央立著一根管子,長度大約到腰部,管子裡有一顆乒乓球,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,要怎麼做,這十個人才能把乒乓球從管子裡拿出來?

最顯而易見的解答是用十個人的尿液灌滿管子,乒乓球就能隨著漲起的水溢出來。這就是一種跳脫制約的思考,一般人會考慮到不能當眾解尿之類的禮節,便受限於此,但是要達到目標,就必須學會跳脫約定俗成的規矩。這種解謎題目可以用來和孩子一起探討是非對錯的價值觀,每一個解套的辦法都不一定全然對或全然錯,需要評估其利弊得失。如果孩子從小就懂得這樣思考,長大後一定很有競爭力,不管面對什麼問題都能想出解決方案。

.想出「我自己的答案」勝過找出標準答案

記得小時候剛開始學電腦,有一種電腦軟體,目的是讓孩子透過各種條件設定,創造出自己的遊戲。藉助遊戲讓孩子運用已經學到的基礎,去思考「我想要什麼」,進而創造出來。現在已是智慧型隨身裝置的時代,我會希望孩子學一些基本的程式語言,試著規畫自己想要的Apps,並把它做出來。

創造不只是科技上的創造,繪畫、攝影、音樂、文學……等,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都可以成為孩子發揮創造力的舞台。孩子不見得未來會因此變成藝術家,孩子做出來的實驗成果也未必出類拔萃,但創新的實踐經驗,會成為孩子上戰場時很重要的生存實力。

美國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這樣培養的。當問題出現眼前,台灣人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找出現成的答案;但是在美國,大家第一個反應是想出自己的答案。因為美國教育對創造力的重視,也讓「創新」成為我很重要的興趣之一。在皮膚治療方面,我已擁有幾項創新治療的技術,尤其是修復被雷射破壞的皮膚,以及因漂白受損的皮膚,並用更好的方式治療黑斑和暗沉。唯有創新,才能推動人類文明持續向前,我很希望未來的華人世界可以像矽谷一樣,源源不絕的產生推動人類進步的創造力。

關鍵二:意志力

意志力,也可以理解為「耐力」。一件事情的成功,創意與動機只是起點,堅持到終點,靠的是意志力。執行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枯燥無聊和辛苦的部分,以及挫折、質疑……等種種考驗,都需要靠意志力撐過去,讓孩子從小理解「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」。

拉長欲望被滿足的時間

很多人沒有耐心,只想立即得到好處,目光短淺,無法執行長期的計畫,這與從小缺乏磨鍊有關。比方說,為什麼孩子一不順心就會哭鬧?那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年幼時予取予求。他一哭你就立刻滿足他的需要,結果養成了他利用哭鬧來達到目的的習慣。父母應該學習只要在安全範圍內,孩子越鬧,就越不要理他,讓他知道不能用這種勒索的方式達到目的。

如果欲望出現的當下就立刻被滿足,孩子自然無法學會忍耐和自制,也不了解取得這個代償需要付出的精力和心神。他會不擇手段,只為了立即滿足自己的需要,也無法學會珍惜。

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,一定會遇到不喜歡的科目,或是讀起來覺得枯燥乏味的科目,如果無法耐住性子,只想讀那些馬上就能取得好成績的科目,遇到需要吃苦的科目就逃避或拒絕,就會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性。有些孩子沉迷於電動玩具,就是因為對「立刻得分」這件事上癮,做其他事情缺乏這種當下的成就感,他就不願意去做。

耐力是「磨」出來的,父母要陪著孩子,慢慢的拉長欲望被滿足的時間。比方讓孩子讀一本有點難度的書,孩子一開始可能會看一看就想要放棄,此時要給他一點誘因:看完這一章,就可以吃點心或出去玩;或是用新學的單字寫成半頁文章,就可以得到某種他想要的事物,諸如此類。

從運動中獲得成就感

運動也是培養意志力的好方法,體能上的進步是最「有感」的,昨天跑十分鐘就氣喘吁吁、全身痠痛;今天跑十分鐘卻輕而易舉,還可以再多跑五分鐘。孩子在這個過程中,自然就會產生成就感,有了成就感,就會有持續下去的動力:「我一定要持之以恆、越練越好!」

close
貨到通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