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世讀論語:千年名師神回覆,開解你的人生疑難
〈害怕徒勞無功〉
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:
未來我想讀設計系,但我不是美術班的學生,國中也沒接觸過藝術創作,高一才從零開始學習,怎麼練習都贏不過那些原本就很有才華的學生。我覺得很累,也覺得自己很廢,請問我該怎麼辦?──熱血畫筆
親愛的熱血畫筆:
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,我們也總是擔心自己徒勞無功。先聽聽下面這個故事,好嗎?
這一天,子路和孔子出門。也不知道為什麼,子路落後老師一大段路,結果竟然落隊,迷路在陌生的田野之間。子路和校外教學的國中生有八成七像,時常給帶隊的老師添麻煩。
不過,子路成熟地請問路邊老人:「你剛剛有沒有看到我老師,高高的那個?」老人回答:「四體不勤,五穀不分。孰為夫子?」覺得眼前的子路一副沒生活常識的模樣,誰會認識這種人的老師呢?
按理說,子路和老人是第一次見面,對方的口氣未免也太嚴厲:不過是提出一個小問題,有就說有,沒有就說沒有,應該不是什麼難事。反常的是,平常最愛回嘴的子路竟然沒吭聲,乖乖站在旁邊看著這位老人。
孔門叛逆期最長的子路竟然如此聽話,大概老人看他還算有禮貌,邀請子路回家吃飯和住宿,還介紹兩個兒子給他認識。
原本要找老師的子路,沒想到最後變成來去鄉下住一晚。
隔了一天,終於找到孔子的子路,對老師轉述了昨晚的經歷。孔子聽完,說了一句:「隱者也。」立刻要子路再去老人的家一趟,大概交代了什麼,要他說給對方聽。
結果老人已經不在那裡,子路只好把話轉達給老人的兒子,重點大概有三句:
「不仕無義。」
「欲潔其身,而亂大倫。」
「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!」
意思是:
「我要改變這個世界。」
「我不能只想到自己。」
「這個世界很糟,我知道。」
孔子擺明了要子路回去嗆聲,並再次強調自己的遠大理想。看來古代小農與文青的吵架也是頗辛苦。
從這裡,我們可以猜想那一天晚上的情況。老人和子路在昏暗的燈火中閒聊時,一定不停提到孔子。老人認為自己的生活很愜意,孔子的生活很不切實際,要子路好好體驗一下自己的生活。
當時,子路迷惘了,大概想著:「如此辛苦是為了什麼?」
是啊!你和子路一樣,不小心陷入消極的迴圈,忘記這件重要的事:夢想一旦開始,責任也開始了。
追逐夢想的人,沒有不辛苦的。
──做夢的,厭世國文老師
〈誤會學生上課玩手機〉
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:
我是國中老師,曾誤會一名學生上課偷玩手機。但在我生氣地責備他之後,才知道他是用手機把英文單字做成筆記,而那節課的確是要讓學生準備英文考試沒錯。請問我該如何避免這種狀況?──五餅老師
親愛的五餅老師:
我們習慣把世界分成兩部分:一部分是自己願意相信的,另外一部分是自己應該相信的。
有的人以為,眼睛看見的,就是應該相信的事實。但這些人錯了。
孔子也曾犯下同樣的錯誤。在他與學生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時,七天沒有辦法吃到飯。其中一位好學生顏淵,不知道從哪裡要來米粒,又拿出鍋子準備煮飯,卻被孔子無意間發現,他正在偷吃鍋子裡快煮熟的飯。
大家餓得要死,結果你顏淵竟然先吃一口,這就像朋友幫你外帶一份鹹酥雞時,趁你不注意,偷偷叉了兩塊雞肉吃下肚,再交還到你手上。難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,以後乾脆統統買雞排不切加大辣,以防被抽「食物稅」。
總之,孔子不爽,但孔子不說,故意在吃飯前宣稱自己夢見死掉的父親,準備先用這一碗飯祭拜祂。結果顏淵立刻阻止:「這飯不乾淨。」當下孔子應該心想「Gotcha!逮到你了」,偷吃食物的小子竟然自己承認了。
顏淵趕忙解釋,自己吃掉的是沾有灰塵的米飯,不然丟了浪費,給老師吃又不禮貌。他依然是乖巧又聽話的好學生,孔子誤會大了。
「所信者目也,而目猶不可信;所恃者心也,而心猶不足恃。」孔子藉此事要周圍的學生們記住:眼睛看到的,不能相信;心裡猜測的,也不能相信。認識一個人就是如此困難,任何以理性與感性做為準星的射擊,永遠都有錯失真相靶心的可能。
從孔子的結論來看,辨識一個人非常不容易,你也別太在意誤會學生玩手機的事,只要之後試圖進行補救、澄清,並檢討自己就好;或者像孔子那樣,趁機教育班上同學,畢竟你面對的不只有眼前玩手機的同學,還有在旁邊觀看老師如何處理的其他人。
做為一個讓自己能走下來的臺階,孔子的方式應該還算不錯吧!
此外,孔子一開始並沒有對顏淵大呼小叫,而是用間接的方式暗示,也才有機會聽到顏淵說明實情,並在舒緩平和的氛圍下,進行了一場有意義的溝通。
不要那麼容易生氣,有太多可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。
──寬容的,厭世國文老師
〈媽媽覺得我都在玩〉
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:
假日我在自己的房間溫習功課,偶爾會休息玩個五分鐘的手遊,但我媽常會在這個難得的休息時間裡闖進我的房間,然後罵我都沒在讀書,手機玩一整天。我覺得很委屈,明明就有讀書,還讀很久,現在想起來還是好生氣,怎麼辦?──哥只是傳說
親愛的哥只是傳說:
五分鐘的遊戲時間,被認為是一整個下午的荒廢;遭到誤解,卻又無法提出證明,怎麼想都會讓人不是很愉快。
我們不妨接受事實:讀書是為了自己,而不是用來證明努力的存在。
孔子一定也會同意上述說法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出自《論語.學而》的這段話,大概是中華民國教育裡面最獲大家關注的內容。但這不是我要提起它的原因,而是想藉機說明孔子此句對於「學」的看法。
關於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一句,強調的不是「時常複習」,而是「適時使用學問」,偏向現在新課綱「素養」的解釋—活用知識。換句話說,孔子不是要你反覆刷寫測驗題本,而是要你把上課學到的東西實際應用在生活裡,這樣才能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喜悅。
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中的「朋」,指的是共同研究學問的朋友。學生常故意舉手提出質疑:「難道討債的朋友,孔子也會覺得快樂嗎?」這時候我不免佩服學生的見識,明明也沒錢借人或向人借錢的機會,卻能知道討債與被討債的不對等關係。再調皮一點的學生,會重新改寫此句為:「有朋自遠方來,雖遠必誅。」到底誰敢做你的朋友啦!
孔子開心地發現,有意義的學習是應用與分享,而學習的價值也並非獲得他人的肯定或理解。關於這點,他總結道: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學習之所以感到快樂,就是因為擁有自由獨立的人格──為自己而學。
因為這樣,學習反而簡單且令人安心,不用為了誰證明自己,更不用焦慮努力遭到忽視。
所以,你不應該生氣,除非你從來不知道課本的知識到底能幹什麼,也沒有一群能討論功課的好朋友。
──自學的,厭世國文老師
〈餐廳的Google評論真的準嗎?〉
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:
選餐廳前,應該要看Google評價嗎?但有些感覺不是很公正,畢竟有什麼「五星換小菜」的活動,或是給予其他優惠以換取顧客的五星好評。這麼說來,這樣好像還是不太準確,一樣會踩到雷店。──咻咻愛吃鬼